20世紀70年代前,連軋管機采用的是浮動芯棒連軋管機。其特點是軋制過程中對芯棒速度不加控制,軋制節(jié)奏快,每分鐘可軋制4支甚至更多的荒管,但所軋荒管的壁厚精度稍低,容易產生“竹節(jié)”缺陷;設有脫棒機;工藝流程較長;芯棒的長度接近于鋼管的長度。此種軋管機適合生產較小規(guī)格的無縫鋼管。
半浮動(或半限動)芯棒連軋管機,法國開始研制的工藝是當毛管由最后一個機架軋出時才松開芯棒,使其在軋制過程中具有限動芯棒連軋管機的工藝特點。芯棒隨荒管向前運行至連軋管機出口的輸出輥道,此時仍有約1/3長的荒管(尾部)包住芯棒前端。在軋制時,毛管尾端經常在倒數(shù)第二、第一機架出現(xiàn)軋卡(荒管不前進,打滑),或荒管被嚴重刮(劃)傷。之后才發(fā)展為現(xiàn)有工藝,即在軋制過程中,芯棒在前半程不是自由的隨同毛管前進,而是受芯棒限動機構的控制,以一恒定的速度前進。毛管的速度快于芯棒的速度,形成穩(wěn)定的差速軋制狀態(tài),當毛管尾端脫離倒數(shù)第三個機架時,限動機構釋放芯棒,像浮動芯棒一樣由荒管將芯棒帶出軋管機。
半浮動(或半限動)芯棒連軋管機的特點是所軋荒管的前端大部分(長度)的壁厚精度較高;軋制節(jié)奏較快,每分鐘可軋3支甚至更多的無縫鋼管;芯棒長度比浮動式連軋管機的短得多,比限動芯棒連軋管機略長一些。但是因為要從荒管中脫出芯棒,與浮動芯棒連軋管機一樣,必須使用橢圓度較大的橢圓孔型,保證離開連軋管機的荒管內徑大于芯棒直徑,以便順利脫棒,再加上荒管尾部有一部分是在芯棒浮動的狀態(tài)下軋制的,所以其壁厚精度總體仍然不高。這種工藝至今沒能得到廣泛的推廣應用。